你的试管婴儿为什么会失败?这几个环节不得不看

Time:2020-10-16 15:35:55 作者:转载大师 关注:1148

试管婴儿是一项对医院技术、医生经验以及患者身体状况都具有严格要求的手术,成功与否同时还会受到患者心理状态影响,如果其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细小的失误,都有可能导致试管婴儿手术的失败。

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试管婴儿手术,以及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,今天我们将从整个试管手术中的前后各个环节,对试管婴儿的失败原因进行详细的解读与剖析。

1. 促排卵和取卵失败

说起促排卵失败,很多国内患者都深有感触,也吃尽了苦头。往往尝试了一次又一次促排,促排卵针也打了几百针,最后不但没能达到促排目的,反而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,给身体造成极大伤害。

其次是取卵困难,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的卵巢功能不佳,对刺激促排卵药物不起反应,或反应很差,以至卵巢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成熟卵子。

影响女性卵巢功能的因素除了年龄之外,还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有关。此外,卵巢囊肿剥除术、卵巢电凝术等卵巢手术也可会破坏卵巢结构,损坏卵巢的功能。

解决方案:

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,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不同,科学严谨的促排方案是试管婴儿成败的关键,必须根据年龄、卵巢功能、基础卵泡情况等制定一个合适的促排卵方案。

促排用药期间,还需注意两点:

药物使用:促排前对女性进行子宫超声显像术、阴超和验血检查,以确定是否可以开始试管周期。

卵泡监测:促排卵期间需进行用药跟踪,通过验血和阴超检查实时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和及时调整药物剂量,在保障女性身体安全的同时确定最佳取卵时间。

2. 受精失败

在做试管婴儿时,大约有20%的患者会出现受精失败。

3ba1db0242354ec28d56ec086998e8f3_th.jpg

出现受精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两种:

一是精子无法进入卵子,影响精卵正常结合。

二是当精子进入卵母细胞后,卵母细胞激活失败,导致受精卵无法分裂。优秀的胚胎是成功的重要条件,不受精或受精而不卵裂都不能完成胚胎移植,也因而造成了试管婴儿的失败。

由于精子质量差导致的无法成功受精,目前可以通过单精子注射(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)直接将精子注射入卵母细胞胞浆内,达到受精的目的,可降低在胚胎形成阶段造成的手术失败几率。

解决方案:

运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(ICSI),可大大提高受精率。

将人为挑选出的优质精子和卵子放置于显微镜下的操作皿内,专家一边用固定针将卵子固定,另一边将抓有精子的微小针管注入卵子内使其受精,可通过“强强联合”搭配出最强受精卵,实现了单一精子就能让卵子完成受精的过程,有效解决男性的少精、弱精等不育症。

胚胎培育失败

胚胎培育是模拟母体环境,将受精卵在体外培育成早期胚胎或囊胚,这个环节的成败取决于受精卵的质量和实验室环境。如果受精卵自身存在缺陷,自然无法继续正常生长发育;而没有符合胚胎生长的环境,受精卵同样难以在体外健康生长。

解决方案:

夫妻双方试管前积极调养身体,女性可提前服用辅酶Q10等提高卵子质量,男性要禁烟禁酒、不熬夜、多运动,将身体调整至最佳状态。

同时,应选择一家有一流胚胎实验室和权威专家的试管医院进行试管,这样才能保障培养皿内的温度、湿度、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等达到子宫内环境的标准,使受精卵顺利培育至第五天形成100多个细胞组成的囊胚,而不至于出现胚胎活力降低甚至死亡的情况。

移植失败

移植的胚胎没有办法着床成功,对病人而言是很大的打击,也困扰着施术的医生。甚至有些不孕症患者屡做屡败,除了钱财的花费外,对患者身心的创伤也非常大。

1、子宫内膜接纳胚胎的能力下降,如子宫结构异常、子宫内膜薄、子宫腔持续积水、子宫内膜细胞分泌的黏着蛋白的品质不好或是量不足、子宫腔内某种细胞素的量太多或太少、有自体免疫疾病或有血栓形成体质和习惯性流产等,都会影响胚胎着床。

2、胚胎本身的问题。如夫妻双方或单方染色体有异常,或染色体正常而基因异常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,使胚胎长到某一阶段即会停止生长;包围卵子的透明带变厚及变硬;体外培养环境不好,包括培养液不良、温度不当或操作技术欠佳,都可能损害胚胎,引起胚胎着床失败。

第一次试管失败后,多久可以进行第二次?

这取决于有没有冷冻胚胎。

所谓冷冻胚胎,是指一次促排卵、取卵、授精后形成了比较多的胚胎,一般每次最多只能移植3个胚胎,剩余的胚胎就会用专业的方法冷冻起来。如果一次试管失败了,就可以用这些冷冻胚胎再次尝试胚胎移植。

如果有冷冻胚胎,只要女性恢复月经周期,有自然的排卵,就可以再次移植胚胎,一般第二个月就可以接着做。如果没有冷冻胚胎,年轻女性建议间隔两三个月,再从促排卵重新做起;年龄大的女性再次促排卵时,可能会采取比较特殊的方式。


声明:本文文字转载、图片收集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及时告知我们,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。

声明:本栏目的内容,包括医学意见和任何其他健康相关信息,仅供参考,不视为特定诊断;如果您对自己的健康或他人的健康有任何疑问,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寻求医生的直接建议。